根据中原网报道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一篇报道在全球舆论场掀起涟漪——据知情人士透露,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时,曾直接询问“若乌军拿到美国远程武器,能否打击莫斯科”,泽连斯基回应“完全可以,只要你给我们武器就行”。
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在莫斯科对媒体强调:“任何对俄方设置条件甚至最后通牒的企图均不可接受,如果外交途径行不通,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将继续。”这两条看似独立的消息,将当前俄乌局势的复杂性与各方博弈的激烈程度,暴露得淋漓尽致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先看特朗普这边的动作。特朗普近期在俄乌问题上的表态明显“转鹰”。过去几年,他常被贴上“亲俄”标签,甚至多次批评美国对乌援助“浪费资源”。但进入2025年,他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。除了这次通话中的“打击莫斯科”提问,他还在公开场合宣称“如果俄罗斯不在50天内同意停火,美国将对俄征收‘非常严厉的关税’”,并提到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军事支持。
展开剩余68%这种转变背后,藏着美国对俄乌冲突的深层焦虑。美国虽长期标榜“支持乌克兰”,但实际效果有限。俄军近期加大对乌东地区的攻势,7月以来已出动超过700架次战机执行打击任务,重点瞄准乌方后勤枢纽和武器仓库。乌方虽获得部分西方武器,但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失持续扩大,反攻进展未达预期。美国意识到,单纯“砸钱”无法快速结束冲突,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长期消耗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特朗普的“强硬”言论,某种程度上是美国战略困境的投射。一方面,美国希望通过施压俄罗斯迫使其让步,但俄方早已划清红线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明确表示:“俄方等待乌方提出第三轮直接谈判日期,但迄今未收到提议。”另一方面,美国内部对援乌的分歧逐渐显现。欧洲多国因自身经济压力,对继续大规模援乌态度谨慎;日本、韩国等亚太盟友更关注地区稳定,不愿卷入欧洲冲突。这种情况下,特朗普试图用“更强硬”的姿态证明自己“有能力解决问题”,实则是为自己加分。
再看乌克兰的反应。乌最高拉达(议会)投票通过再次延长国家战时状态和军事动员90天的决议,将原定于8月6日到期的法令延长至11月5日。这是自2022年2月冲突升级以来,乌方第16次延长战时状态。
这些举措反映出乌克兰的现实困境。战时状态延长意味着更多资源向军事领域倾斜,但也可能加剧国内经济负担。乌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乌财政赤字已达GDP的8%,冲突支出占总预算的60%以上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在这场博弈中,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而稳定。前不久,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共同会见记者时,就乌克兰危机再次阐明中方态度:“中方坚持劝和促谈,不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,严格管控两用物项包括无人机出口。”这一立场不仅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,更得到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。
中国的态度之所以能获得广泛认可,在于其始终站在和平一边。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,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,谈起来总比打下去好。欧洲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反复证明,冲突只会带来破坏与仇恨,和平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道。中方推动构建均衡、有效、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,并非要“选边站队”,而是希望各方通过平等协商,找到兼顾各方关切的解决方案。
发布于:江苏省佳禾资本-股票专业配资-股票新手开户-股票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